《坐井观天》信息技术运用反思
案例背景
随着许多学校校园网、资料库的日趋完善,双向教学系统投入使用,许多过去由“一
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已经简化到“当手一动全办妥”。计算
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正对传统的学校管理、学校教学模式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对
教学观念、教师素质的影响也日渐广泛。
从实践来看,计算机进入课堂,对减轻教师负担,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它所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而计算机资料的更新能力、存贮容量,良好的人机
界面,教与学的互动,更是以往语文教学所可望不可及。总的说来,计算机进入语文
教学,已经对教、学两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本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看,计算机在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
产生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片段一
教学情景:
师: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是因为 。
生纷纷举手回答:
1、是因为青蛙天天呆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2、是因为青蛙从来没有跳出过井口。
……
学生回答虽然是各抒己见,但半数以上学生还是比较迷茫,单凭感觉来猜测。因为八
九岁的孩子实在很难想象青蛙在井底看到的天到底是怎样的。
师:走,我们一起到井底去瞧一瞧!(多媒体演示:一只青蛙坐在井底,井壁包围了
整个画面,只剩井口那么大,能看到蓝天和飘动的白云。)
生一阵哗然:“那么小啊!” “原来是这样的,怪不得青蛙会自以为是。” “真的
只有井口那么大!”“哈,在这里看天只有圆圈那么大。” “它的视线被井壁挡住了
”……
不再看到学生迷茫的神色,这一直观而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明白了青蛙形成错
觉的原因,为后面学生领会寓意打下了伏笔。
片段二
课前设计:
为了让学生体会天的无边无际,认识小鸟的见多识广,我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1、让学生观看小鸟在各处飞的多媒体,直观感受小鸟经过的地方多,经历也丰富,因
而眼界开阔。(预感学生会被如此优美的画面迷住,发出阵阵感叹。)
2、借用以上多媒体,通过分层练习,马上进行说话训练;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说话能
力、求异思维,再一次运用自己的语言感悟小鸟的见识多。(预感学生由于刚看过如
此优美的多媒体,一定有话可说,而且会各抒己见,会很精彩。见识多的学生还会扩
散思维,讲画面上没有的。)
教学情景:
师:小鸟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又都到过些什么地方,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
来看看。(多媒体演示:优美的音乐中,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飞
过城市,高山,海洋,森林,田野)
生看得目不转睛,被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所吸引、陶醉,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只
小鸟。
师:请选择其中一道题来完成。
基础题
小鸟飞过( ),飞过( ),飞过( )……
挑战题
小鸟飞过(草原),看到(成群的牛羊在吃草),飞过( ),看到( ),飞
过( ),看到( )……
生:我选择挑战题,小鸟飞过(草原),看到(成群的牛羊在吃草),飞过(城市)
,看到(许多高楼大厦),飞过(大海),看到(一艘艘小船)……
师:大海里开的船更多见的应该是什么船?
生:飞过大海,看到一艘艘大轮船。
生:我选择挑战题,小鸟飞过(草原),看到(成群的牛羊在吃草),飞过(森林)
,看到(许多粗壮的树木),飞过(大海),看到(一艘艘轮船)……
生:我选择基础题,小鸟飞过(城市),飞过(大海),飞过(田野)……
师:小朋友也可以说画面上没有的,展开丰富想象。
(师再请生)
生:我选择基础题,小鸟飞过(城市),飞过(草原),飞过(大海)……
……
学生的回答依然是脱离不了前面学生的答案或围绕着多媒体画面讲述,丝毫没有往外
拓展的意图,师只得作罢。
片段三
教学情景:
师:听了小鸟的话,青蛙到底会不会跳出井口呢?
(一般来说学生肯定会说:“会!”,但为了不让学生人云亦云,激发他们的求异
思维,就在多媒体中安排了“会”和“不会”两个按钮。)
生:青蛙会跳出井口,因为他想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对的。
生:青蛙会跳出井口,因为小鸟很诚恳地劝告了它。
生:我认为不会,因为它是只自以为是的青蛙。
师:请你选择以下练习来发挥想象。
……
课后反思
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
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在语文课本中往往会出现
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如果只凭老师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很难收到良好效果。把难以理
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
,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像(片段一)“坐在井底抬头看天,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一般人都不能去亲身
体验的,只能靠抽象的空间想象,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以往我是让学生做卷
纸筒的实验,虽能理解,但课堂比较杂乱,有些学生也不会把视线被纸筒壁挡住迁移
到青蛙的视线被井壁挡住上来。
但是这次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优点,设计画面,变抽象为直观,让
学生模拟坐到井底抬头看天,学生很快就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
果。
巧用多媒体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
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课上,我根据课文需要,播放了小鸟飞过各处的动画。(片段二)伴随着优美的音
乐,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
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各地,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
?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
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
如(片段三)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我采用求异法,让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
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青蛙的表现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
的独创性。
同样,在这堂课的多媒体运用中我也发现了自己设计时的不足之处及一些问题:
一、制作多媒体前需多从学生角度着想。
如果说片段一的多媒体制作是成功的,那是我课前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而
片段二中学生之所以会讲“看到大海里有一艘艘小船”,之所以没人说看到田野里有
什么,那就是我课前只想到用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吸引,而忽略画面中缺少实质性的东
西,使平时见识较少的学生一下字绞尽脑汁也答不上。这就失去了利用这个练习让学
生进行说话的意义。
二、制作多媒体要物尽其用。
应该说片段二的多媒体制作还是十分优美的,但是课后想来,我没有充分利用它。如
果,在学生回答练习时,我能让这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的话
,学生肯定会更有话说,而不会只单单凭刚才一晃而过的印象,说得支支吾吾。
三、制作多媒体不能禁锢学生思想。
还是谈到片段二,学生的回答始终围绕着小鸟飞过大海、森林、草原、城市,就算老
师点拨了,还是没有起色。不禁要扪心自问,我的这个多媒体是否把学生的思维框起
来了?如果我制作前能像片段三一样,在思维独创性上多考虑周到些,多插入些有代
表性图片,或者在这段媒体最后添加一些延续性的图标,效果肯定就会不一般。